了解噪点
通过了解噪点的形成与处理方法,
进一步提升照片的质量。
随机噪点:
有些噪点会以彩色点的形式出现,
在夜拍照片中很难将它们从星星中分离出来。
此时如果想更有效地消除噪点对画面的影响,
我们就常要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
粗糙质感:
噪点会给照片的中间调和暗部帯来一种类似砂纸表面的质感。
我们曾经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感光度在摄影中的角色,
升高iSO(感光度)值能够给相机带来更高的光敏感度,
但同样也会带来更多的“噪点”。
有些噪点可以被看作是胶片时代高iSO胶片上的“颗粒”,
适当的粒能够增加画面的情绪意味,
不过大部分噪点都不怎么友好。
噪点实际上就是电子噪声的图像,
事实上ー切电子设备都会产生电子噪声。
对于噪点(电子噪声)是否严重的最关键量化指标就是信噪比。
当有效信号(也就是有传感器捕捉到的光线信号)强度大于由电路产生的电子噪声时,
噪点相对不明显。
但当两者强度差别相当时,
细节和噪点就不好区分了。
下面几种因素都会导致噪点增多。
提升ISO值是其中之ー。
提高ISO值不仅提高了有效信号的强度,
同样也提升了电路所产生的噪声。
对于不同的相机来说,
图片中噪点的变化模式也不同,
相机在高SO值时的控噪能力不尽相同。
对于全画幅相机而言,
通常在ISO800以下,
都能得到较为纯净(噪点很不明显)的照片,
而到了ISO800-3200,
能得到基本可用的照片。
但这并非绝对,
因为传感器的尺寸、像素数以及众多其他因素都会对噪点产生,
以及噪点对画面的劣化程度有影响。
简单而言,传感器尺寸越小或者像素越高,
画面中的噪点也会越容易被察觉。
此外,长时间曝光也会产生额外的噪点,
因为在长曝光时传感器会不断地升温(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
不过总体来说,
传感器发热产生的噪点比高ISO带来的噪点要好处理得多。
在一张照片中,
暗部的噪点会比明亮部分的更明显。
平滑过渡区域的噪点也比细节丰富区域的噪点更加明显。
因此在降噪过程中,
我们会针对这些部分花费更多时间。
噪点的来源
提高ISO值和进行长曝光是噪点增多的2个主要原因。
噪点会对画质造成伤害。
虽然在后期中可以进行一定程度补救,
但是在拍摄前期就调整好的话,
能够拯救很多画面细节和后期处理时间。
如下图所示,高iiSO值和长时间曝光都会带来更多的噪点。
随着图片放大,
这些噪点会变得更加明显。
相反,如果缩小图片的尺寸,
噪点也会变得更难以被发现。
话又说回来,
一张充满噪点的照片只要缩得够小也会是“纯净”的。
因此,最简单的一种降噪方式就是缩小图片尺寸。
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打算展现大尺寸图片,
那么你可以对噪点更加“宽容”。
了解噪点
高ISO值带来的噪点
光圈和快门能够决定有多少光进入相机,
而iSO只能決定相机需要多少光线。
低iSO值时,
相机需要收集更多光线,
图片的质量也有保证,
但当光圈和快门无法确保拍摄成功时,
我们便不得不提高iSO值。
不同画幅、型号的相机控噪能力不同,
每个人对噪点的容忍也不同。
所以我们建议,
当你拿到一款新机型时可以先试验下搞清楚手上这台相机的“最高可用iSO”是多少。
了解噪点
长时间曝光带来的噪点
环境温度较高或者是在拍摄之前长时间使用实时取景(拍摄视频)都会增加噪点。
此时最有效的方式是打开长曝光降噪功能,
不过这样就会延长相机的处理时间,
让拍摄效率明显下降。
在拍摄星轨这类对连续拍摄要求较高的题材时,
会导致星轨断线。
过长的处理也会令我们失去很多拍摄机会,
因此这项功能需要用户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开启。
即便你拍摄的是RAW格式文件,
也需要在后期软件中进行降噪处理。
如果在后期中提亮一张曝光不足的照片,
那么暗部的噪点也会变得更明显。
噪点也有不同的分类。
在数码摄影中,
会出现两种噪点:
明度噪点以及彩色噪点。
彩色噪点会对画面造成更大的影响,
画面中如果出现过多这种彩色的噪点会给人一种廉价感和严重的不自然感。
彩色噪点通常容易被软件侦测,
在后期过程中也比较容易处理。
最重要的是,
处理后也不会过多影响图片细节或者留下明显的处理痕迹。
画面暗部的噪点往往会比明亮区域的噪点明显得多。